在陜西榆林農墾,有這樣一位把農技工作當作事業(yè)的人——
他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小便飽受農村貧窮落后之苦;他對農業(yè)、農村、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立志做一名農業(yè)技術專家,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1992年從榆林農業(yè)學校畢業(yè)被分配至榆林地區(qū)農墾農業(yè)技術服務站后,他憑借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矢志不移從事設施農業(yè)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服務工作,逐步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受人尊重的農業(yè)專家。他,就是榆林市農墾農業(yè)技術服務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郝哲。
參加工作以來,郝哲26年如一日,始終扎根于農業(yè)生產一線,針對榆林設施果蔬逆境栽培存在的技術難題,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科技扶貧等工作,先后自主設計并完成設施農業(yè)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20余項;憑著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先后在多種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得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7項,制定榆林市地方標準技術規(guī)范20項,制作培訓課件20余部;相繼榮獲榆林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全國沙產業(yè)大賽優(yōu)秀成果獎等科技成果獎8項,榮獲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榆林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農業(yè)科技推廣先進個人和科技扶貧創(chuàng)業(yè)能手等榮譽稱號30余項。
從零起步,填補榆林設施蔬菜生產空白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榆林因氣候酷寒、交通落后,導致當地冬季新鮮時蔬供應匱乏,城鄉(xiāng)居民只得長期將酸菜作為冬季主菜。
為從根本上破解這一困局,郝哲選擇將“日光溫室的引進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作為自己工作后的第一個課題。但因日光溫室在當時的榆林還是新生事物,尚無經驗可供借鑒,加之自己是中專學歷,又缺乏實踐經驗,郝哲對于即將面對的困難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為盡快彌補理論知識的不足,我一邊向資深專家拜師求教,一邊查閱與日光溫室栽培有關的報刊書籍,并在分析本地歷年氣象資料的基礎上,選擇‘改行當農民’,從日光溫室設計到建設,從簾被揭蓋到環(huán)境調控,從整地施肥、田間管理到病蟲防治,對每一項技術、每一步工作都親力親為、詳細記錄,讓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焙抡苷f。
天道酬勤。通過對日光溫室原理、栽培模式和不同作物栽培技術開展系統(tǒng)研究,郝哲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與榆林自然氣候條件相匹配的日光溫室基本原理和環(huán)境調控技術,確定了日光溫室的周年栽培模式,掌握了主要蔬菜作物的設施栽培技術。他首批種植的黃瓜、番茄、西葫蘆、萵筍等蔬菜在1992年底成功上市,改寫了榆林冬季不能生產喜溫蔬菜的歷史。
近年來,針對榆林設施蔬菜逆境栽培中存在的設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光熱利用率低、栽培管理落后、缺乏配套技術規(guī)范等突出問題,郝哲又先后完成了“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設計建造技術研究與推廣”“設施蔬菜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等10余項設施蔬菜科研項目,創(chuàng)新設計了榆林冬春低溫、大風頻發(fā)等特殊自然條件下的新型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結構與建造工藝參數,獲得3項專利授權。此外,他還創(chuàng)建了畝產值5萬元日光溫室和畝產值2萬元塑料大棚的設施高效種植模式10余種,篩選出適宜當地設施栽培的優(yōu)良蔬菜品種30多個,制訂了榆林市地方標準技術規(guī)范11項,示范推廣設施蔬菜栽培新技術20多項,集成構建了優(yōu)質、高效、高產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體系,開創(chuàng)了榆林設施蔬菜生產新局面,為促進設施蔬菜提質增效、菜農增收、保障蔬菜產品安全和促進行業(yè)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設施蔬菜相關項目成果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和榆林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另辟蹊徑,開拓沙地鮮食紅棗栽培先河
長期以來,紅棗產業(yè)都是榆林農業(yè)的主導產業(yè)之一,很多農戶甚至將紅棗稱為“鐵桿莊稼”,其對于農民增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來,榆林紅棗產業(yè)連續(xù)出現豐產不豐收或成熟期遇雨裂變的情況,榆林紅棗產業(yè)走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針對榆林紅棗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裂果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差等突出問題,郝哲結合榆林沙地光照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等自然氣候特點和棗樹的生長發(fā)育條件,研究轉變紅棗栽培方式,引進鮮食棗品種,試驗研究鮮食棗設施栽培技術,并積極爭取課題立項。
“通過大量調研學習,我在紅棗技術革新過程中選擇‘三條腿’走路:一是品種嫁接改良,探索鮮食棗嫁接及種植技術;二是嘗試現代棗園矮化密植,將樹高全部控制至2米左右,每畝土地種植棗樹110至330株;三是探索設施栽培技術,其中包括日光溫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和防雨棚栽培3種模式?!焙抡苷f。
其間,郝哲先后完成了“沙地紅棗高效水肥一體化研究與示范”“沙地紅棗豐產園建設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沙地鮮食棗設施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等科研項目4項,申請國家專利3項,制訂榆林市地方標準技術規(guī)范4項;創(chuàng)建了日光溫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和防雨棚栽培3種沙地鮮食棗設施高效栽培模式,突破了栽培設施設計建造、高效栽培模式、優(yōu)良品種選用、根際土壤復配改良、直播建園、矮化密植、輕簡化整形修剪、控產保果、水肥一體化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及扣棚降溫與安全升溫等現代棗園建設多項關鍵技術,集成了鮮食棗設施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并在全市多個縣區(qū)及寧夏等地示范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據統(tǒng)計,按照郝哲相關技術標準種植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防雨棚棗園,平均畝產分別可達到1320公斤、1210公斤和1130公斤,畝產值分別達到4-6萬元、2-3萬元和1-2萬元,為破解當前困擾榆林紅棗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探索了出路,創(chuàng)新了榆林紅棗種植模式,實現了紅棗由山地向沙地延伸、由露天生產向設施栽培的轉變,培育了新的農業(yè)經濟增長點,帶動項目區(q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沙地鮮食棗相關項目成果還榮獲全國首屆沙產業(yè)大賽優(yōu)秀成果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陜西省林業(y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技攻關,毛烏素風沙區(qū)種出了羊肚菌
羊肚菌是珍稀名貴食用菌,具有獨特的風味、豐富的營養(yǎng)和重要的保健作用,特別是在益腸胃、助消化、防癌抗癌和補腎助陽、補腦提神及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有明顯的功效,因而備受國內外高端消費市場的青睞。
但市面上所見的羊肚菌多以野生為主,人工栽培難度大,如果能攻克技術難題,配套產業(yè)開發(fā),必然會有極好的市場前景。鑒于榆林毛烏素風沙草灘區(qū)一直生長有少量野生羊肚菌,郝哲便想到在當地開展羊肚菌仿野生人工培育技術研究,而他的想法正與榆林市馬合農場場長張彥飛不謀而合。
2014年,郝哲便開始在馬合農場開展羊肚菌栽培技術研究。他遠赴四川、云南學習取經,前往全國多地林區(qū)采集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全程悉心呵護、跟蹤監(jiān)測培育,換來的卻是“未出菇”的結果?!翱蒲泄ぷ?,可能千百次失敗才能換來一次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嘛!”郝哲說。此后的實驗中,他們選擇了多處羊肚菌生長點,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廢寢忘食,強化對羊肚菌野生環(huán)境的調查,不分晝夜監(jiān)測土壤、空氣的濕度、溫度及營養(yǎng)成分,并在設施內模擬試驗,終于在2016年獲得成功,成就了首個在北方風沙區(qū)實現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成功案例。
針對羊肚菌人工栽培大面積不出菇和產量不穩(wěn)定等問題,郝哲還主持實施了“羊肚菌栽培設施設計建造技術研究”“羊肚菌適宜品種篩選及其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和“羊肚菌產業(yè)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結合北方風沙區(qū)的自然氣候特點和羊肚菌的生理特性,通過分離提純野生羊肚菌菌種,選育出適于北方風沙區(qū)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優(yōu)良菌株。利用適宜的栽培設施,模仿本地野生羊肚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攻克了北方風沙區(qū)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難題,獲得授權專利1項,培育出適宜北方栽培的羊肚菌優(yōu)良菌株4個,實現了羊肚菌在北方風沙區(qū)的規(guī)?;l(fā)展。
“羊肚菌栽培,兩分靠種源,八分靠管護。現在按照我們技術標準推廣的棉被拱棚種植模式,平均畝產可達150-200公斤,按照每年兩茬的來算,產值高達五六萬元。目前,我們已經就相關設施及管理技術開展試驗性推廣,待到時機成熟,羊肚菌必然可以成為帶動榆林精準產業(yè)扶貧、助力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郝哲說。
“點菜”培訓,讓科技為農戶插上致富翅膀
為便于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將先進實用的農業(yè)技術及時送到廣大農民手中,解決當地農民設施農業(yè)生產管理水平低、技術經驗缺乏等問題,真正把廣大農戶培養(yǎng)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農民,長期以來,郝哲還特別注重科技培訓和咨詢指導服務。
“按照‘應農民之所求,急農民之所急,釋農民之所疑,解農民之所難’的服務理念,榆林市農墾農業(yè)技術服務站已全面推行‘農民點菜、專家下廚、跟蹤服務’的農技服務新模式,我也會適時下鄉(xiāng)舉辦一些‘點菜式’培訓講座,將以往培訓‘專家要講什么農民就學什么’變成‘農民想學什么專家就講什么’,把科技興農的主動權真正交給農民?!焙抡苷f。
同時,他還在育苗、移栽、灌水、施肥、整枝打杈等關鍵生產技術環(huán)節(jié),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對廣大農民進行零距離指導,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先進的農業(yè)實用技術。多年來,郝哲已累計制定設施瓜菜水果栽培技術規(guī)程22項,舉辦各類培訓班200余期,受訓群眾達2萬余人(次)。通過他的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當地農民的科技素質得到切實提高,一大批科技種植專業(yè)能手涌現出來,農民的“造血”功能得到增強,一大批農民逐步走上了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益的路子,郝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初心如磐,奮楫爭先。在平凡而又艱苦的崗位上,郝哲嚴謹求實、敬業(yè)奉獻,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用奉獻履行了全心全意服務“三農”的工作使命,用高尚的品格和優(yōu)良的作風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郝哲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豐碩成績得到各級領導和服務對象的高度贊譽。
用他的話說,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是沒有周末和節(jié)假日的。不管什么時間,只要工作需要或農民需求,他必是隨叫隨到,第一時間出現在工作現場,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
郝哲說:“小溪匯入江海,才能浩瀚無垠;鮮花攜手相擁,才能馨香郁濃。過去,我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我深愛的農墾事業(yè);未來,我仍將以一顆赤誠之心,將全部的愛獻給我深愛的農業(yè)科技事業(yè),獻給我深愛的這片土地?!?
(作者單位:榆林日報社)